在台灣這樣愛講民主的社會,卻反過頭來把陸生包裝成特定群體,限制他們、設定特別待遇,陸生會遭到歧視也不是太令人意外的事情了。
文 / Vanessa
曾經向我的陸生朋友問道「陸聯會」或「陸友會」的作用,也類似聯誼性社團嗎?開會的時候通常討論些什麼?他們之中有的笑笑回答我說,好像只有學期初或學期末會見到面,把大家聚在一塊重新選會長,其餘時間還是各做各的事。
林楠和我約見面訪問前,他提醒我下週不在台灣,除了要去參加全國學生象棋錦標賽,還要去福州、廈門協助招生工作。作為輔大陸聯會的會長,我好奇問起為什麼陸聯會在這四年來一直無法成立社團,他提到在申請過程時,起初學校因為建議把陸聯會併到台灣高校的校友聯合會之下而拒絕。但主要也是社團的申請程序,在兩岸之間存在的認知差異,來回溝通可能有些誤解,因而遲遲無法經申請成立正式社團。
不須送立法院也不解決的問題
今年是首屆來台陸生的第四年,林楠目前還在整理社團申請資料,預計月底前要交出,「我發現台灣人很喜歡把問題包裝在行政程序或委員會上,其實不只是陸生的問題,很多情況都是這樣。」林楠認為這種解釋,有些時候反而更可能是掩蓋了「個人在其中的影響」。當我們太習慣把權益問題放在「立法」或「程序」框架上討論的時候,卻看不見「很多事情不用送立法院卻也不做」的困境,就以輔導學生的工作為例,在輔大只配有一名專職老師負責陸生輔導的工作,一個人要應付四位學生可能就覺得忙不過來了,更何況在輔大的陸生至少就有四百多位。
「不需要特地為『陸生』做什麼」正當我還在思考所謂法律以外的解決途徑時,林楠拋出了這句話,似乎對於當前無論是被政客掛在嘴邊說要改善權益,卻又陷入僵局的「三限六不」(註一)或「是否納入健保」爭議,提供了一種有效突破的施力點。
畢竟身分背景的差異,讓很多台灣人對於「陸生」背後的國籍產生強烈的排斥感,所以一昧地用「平等」來講道理恐怕不夠有說服力,但如果放在與僑生、外籍生共處的位置來看,我們在評價陸生來台灣應不應該拿獎學金的問題時,卻恐怕忽略了僑生和外籍生本身具有的優勢位置──他們有僑委會補助,學費比較便宜,又可以拿外交部提供的獎學金(為了鼓勵外籍學生來台攻讀學位的「外交部臺灣獎學金」及「教育部臺灣獎學金」)就算針對陸生權益的調查都有在做,卻也真的只是停留在發問卷、收集問卷而已,許多陸生也漸漸不想填了,填了真的會有用嗎?
在台灣這樣愛講民主的社會,卻反過頭來把陸生包裝成特定群體,限制他們、設定特別待遇,陸生會遭到歧視也不是太令人意外的事情了。
被拿來當分母的陸生?
採訪進行的過程中,他突然問道:「你覺得現在陸生會不會開放太多?」我先是愣了一下,好像之前從來沒認真想過這個問題,但我知道他想問的不是數量的問題。我回:「我覺得可能開放太快了吧!」短時間內開放太多反而很多東西都來不及調適好,無論是法規政策還是日常生活的層面。
開放陸生來台當時,教育部鼓勵各校積極招收陸生以緩解少子化壓力,對於行政院來說,招收越多,績效越好,但他們有為陸生群體提供什麼嗎?想起前年台聯黨團指控獎學金獨厚陸生的爭議,教育部的回應相當清楚:「教育部並未編列預算、各校亦僅以自籌款項編列陸生獎助學金:依陸生就學辦法規定,中央不得編列預算提供陸生獎助學金,學校不得以中央補助款編列陸生獎助學金。」(教育部,102,見註二)從100學年度的數據來看領取獎助學金的人數,各校獎助人次約38萬人,本國學生占96.54%,僑外港澳生占3.39%,陸生僅占0.04%,陸生所佔的極少比例都來自於各校自籌。結果,改善陸生權益的責任弔詭地被中央推到各學校上,在校內的陸生也成了資源被排擠的對象。
「宿舍空間就這麼大,資源又沒辦法一下子擠出來這麼多,招太多陸生也是被拿來當分母啊!」目前他在念博班,卻沒辦法為申請國科會計畫經費,也因為規定無法當研究助理,他感慨「連一個博士生該有的權益都沒有」。
從「是否開放過量」的問題來看,我們也可以檢討往年的招生統計結果,「其實陸生的分佈狀況是很不均勻的,大部分陸生集中在少量學校」卻少有人分析這種情況背後的成因。教育部開放陸生起初為了減緩少子化壓力以提昇大學整體招生績效。然而,對陸生有吸引力的學校,因為大量集中在前段的大學,對於真正有招生危機的學校比較少陸生選擇,前者多出來的名額也無法順勢遞補到缺額的學校,導致資源嚴重分配不均的情況。
為更多想找工作的人鋪路
而對於有心想來台求學的人,很可能只能獲取一些網路上比較鬆散、片面的訊息,「畢竟既要懂高考和台灣考試的語言,或是招生背後的邏輯,搞得清兩岸差異的語言的人很少」。
至於找工作,單看加諸於陸生的限制看似有其道理,然而,林楠認為政府其實也在限制台灣學生想往大陸發展的機會,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日前曾在創業論壇上說:「我們要重新學習認識怎麼和國際打交道,我們重新學習人才流動議題,不只是台灣自己培養人才或把人才送出國去,我們要用更包容與開放的心態看各國的創業人才,把人才重點放在專業知識,而不是和人才的國籍。」
台灣正面臨既想留住人才,卻又在自身產業站不住腳的困境。與其為了「陸生」的問題而解決「陸生」,他提議,不如放進更大的眼光來看,開放大陸企業來台舉辦說明會,讓陸生與台生都有認識大陸企業的機會,為想找工作的人鋪路。
我們也覺得就像談到「新移民」在台定居或工作的議題,要怎麼跟「本地人」互動,很可能也會被視為「來搶工作的」、「混不好才來台灣的」,針對族群的分類或定義源於國族主義者自身,為了鞏固「我們」與「他們」之間的界線,往往誤把認識他人的標準建立在「符合對自己人的想像」,而非真正地理解他人自己的喜怒哀樂。
註一:為開放中生來台,馬總統及教育部自2008年起即承諾會以「三限六不」把關。「三限」指「限校」、「限量」及「限域」;「六不」指「不加分」、「不影響招生名額」、「不提供獎助學金」、「不允許校外打工」、「不可考照」、「不可續留台灣就業」。資料來源:http://ppt.cc/dAkW
註二:教育部回應獎學金爭議新聞稿 http://tinyurl.com/n3lwnlj