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網站或手冊的劇情簡介,還是不確定該選哪部嗎?別煩惱,貌似編輯台已經整理好這份片單,精選「敬!華語獨立紀錄片」及「民間記憶計劃」焦點單元的作品,也分享為什麼我們覺得這部片值得看!
文 / 貌似編輯台
姜紀傑《二十四》── 如同無法抓住的昨日
拍《二十四》的姜紀傑,1993年,剛大學畢業,這是他的第一部紀錄片。他回到了家鄉,拍攝自己的鄰居,或許也是他被掃進記憶深處的人生片段。
74分鐘,你會通過導演姜紀傑的眼睛,旁觀一對中國鄉村的雙胞胎姐妹退學之後的無聊人生。春夏秋冬,四季漫長。
這確實是一部無聊的紀錄片。沒有要突出的人物,沒有要講述的事件,沒有要揭露的傷疤,只是有時間流過。這時間的質感於城市人而言大概是陌生的,它散漫無章,不肆意也不迅疾,如同無法抓住的昨日。而這種感覺,也正是姜紀傑所要紀錄的。
與大部分關注中國當代鄉村的紀錄片不同,《二十四》的畫面乾淨,聲音安靜,打破了人們對「鄉村」的慣常想像。當然,這個「打破」並不暴烈。它彷彿一條沉默的大河,一次又一次地拍向岸邊,一點又一點地把堅硬的石頭磨出光滑的一面,讓人們再次看到鄉村。(推薦人:胡璇藝 )
張贊波《大路朝天》── 自底層視角扣問高速發展
在中國流傳著一句俗諺:「要想富,先修路」。若說高速公路的壯盛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,一條省級高速公路的誕生,會牽連著哪些故事?看似表面是拍攝一條高速公路如何興建,卻同時呈現了當代中國社會複雜的層次。導演張贊波用鏡頭,為這段中國的時刻,留下備忘錄。
當一則新聞標題變成數幅畫面,追求富強而修路的歷史軌跡,勢必也將在未來人們開著車走過這條公路時,一次次加深。《大路朝天》使得「中國特色」的建設故事,在拆遷、角力、勞工權益這幾個臺灣過去幾年發展主義下,屢次被挑戰、聚焦的領域,豐富了兩相參照的機會。
中國大興土木,以高速的強力發展,從亞洲一躍而起。張贊波這次從底層的視角嘗試叩問。本片特別值得推薦的地方在於長時間蹲點詳實紀錄的人群面孔,面對「深知體制牢固,卻仍想在規則內奮力一搏」的種種生態。尤其幾處「現實卻同時富含諷刺」的趣味影像剪接,映照出在強大國家動員力下發展,同時又衝突、矛盾的壓抑心情,使得這些展現在舞台上繁榮的風馳電掣,背後暗潮洶湧的社會現實。嗅得到隱約傳達出來的幽默,卻也一陣酸楚。(推薦人:TK)
王我《沒有電影的電影節》── 既荒誕又寫實的中國藝術創作縮影
一場藝術人之間的年度聚會,面臨被強迫停辦的命運。導演王我透過蒐集大量手機、攝影機偷拍蒐證的素材,還原整場事件的第一手過程。經歷了當局的「關心」,地方不知名人士的圍事甚至暴力衝突,到後來苦無結局的可預想結果。這部作品一一記錄的,可說是當今中國藝術創作的縮影。它如此荒誕,卻又寫實,讓我們重新得以體察身為一位在中國創作的影像工作者,需要面臨的究竟是怎樣的現實壓力。
政府對民間維穩的高強度,暗示工作者生產「高確定性的作品」才不至遇上麻煩,這已是公開的秘密。在臺灣播放這部紀錄片,給了我們充足的視覺影像,豐富了我們對於中國獨立紀錄片工作者處境的想像。
十年後,或許在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中國,我們會如何評價這部紀錄片?可能會有跟今天不一樣的答案。而在此刻,它被選為影展單元的作品之一,對於「在中國暗自生產,在臺灣侃侃而談」這個描述的「實體化」,已有了它獨特的位置。(推薦人:TK)
吳文光《調查父親》──「沒有跟國民黨到臺灣的人」
國民黨與臺灣近代有千絲萬縷的糾葛,然而在討論這個「我們熟悉的國民黨」時,不免也好奇起,那群「沒有跟國民黨到臺灣的人」去哪兒了?「留下來的他們」人生故事有什麼不同?
吳文光的父親,就是「那個沒有跟國民黨到臺灣的人」。他1949年以後的人生,很沈默。
至於出生就背著父親「前國民黨飛行員」這樣不利政治成份的吳文光,因為不清楚父親過往而無法認同他在現實中的軟弱,只記得當年輕的自己終於擺脫延續自父親的政治枷鎖,被「正確的道路」接受,獲准加入共青團時,有多麼自豪:「這是一個驕傲的時刻,表情很乾淨、眼神很未來」。
兩相矛盾反差中,吳文光對父親歷史的回溯,也是一段更加認識自己的過程,而他透過檔案和鏡頭,還想要扣問那個被刻意隱瞞的時代,究竟是怎樣的?一頁頁的檔案對照父子兩代,這部片說父子的同時,也照映了時代裡某一群人青春伴苦澀、政治佐歲月的故事。(推薦人:惠宇)
崔誼《影》 ── 不用戲偶的皮影戲班,逐觀眾而搬演
21世紀的中國甘肅慶陽市環縣沒有文革,有的是振興民俗文化的省級大型藝文活動,環縣的中國道情皮影民俗爭優表彰大會也是其一。
當地的皮影戲班逐觀眾而搬演,低薪且營運不易,有時甚至免費演出。在黃土地上的戲臺或簡易戲棚,築起黃光屏幕,使三根細桿,雕有鏤空紋飾戲偶每個關節都活絡起來。
據言,當地的村長之所以為村長,就是在旱年以老道情為交換,在無神論者的國度,向神換了一年雨。道情皮影節偌大的展演場地,彰顯中國的地袤之廣、文藝歷史發展之源遠流長。
這種恢宏氣勢,皮影戲班單調的白屏黃燈,與齊掌大、小家子氣的細雕偶可撐不起來;大會有的是七彩LED與仿皮影戲偶的木板巨偶。這裡的皮影師不操偶,穿著象徵皮影的鏤空紅背心,高唱歌頌黨輝煌治績的段子。皮影不用戲偶,在舞台燈照射巨屏背後的人,擬仿戲偶關節一板一板的動勢。
黃土地上的戲班撐不起的不是觀光客的異地想像,而是一地對自身文化的販售。(推薦人:許鈺羚)
章夢奇《自畫像》── 對自我生命的重新質問和體悟
從凝視家中三個相似命運的女人,到重拾父姓「丁奇」,踏入那個陌生、沒有父親蹤影、只留失聰爺爺尚在的村莊追索斷層的歷史,章夢奇的《自畫像》三部曲影像創作,不僅是一次時代苦難歷史的追問,更是她對她自我生命的重新質問和體悟。
告別同病相憐的母系家庭,折返凝視早已缺席乃至遺忘的父輩血緣,迷路的「章夢奇」試著喚醒那個早已不知遺落何方的「丁奇」,「丁奇」試著找尋那些佝僂滄桑的陌生老人們對話,一個對往事一無所知的女孩對於「歷史記憶」的凝視觀點,也在三部作品的時光中成熟蛻變。
究竟什麼才是「民間記憶」,什麼才是中國現代年輕人應該去追索拷問的「斷層記憶」,即使是工作中的創作者,也逃不開作為一個人的「生命成長」。
於是,「歷史」變得不再虛無縹緲,「丁奇」也不再僅是一個被拋棄的名字,章夢奇也開始與這個村莊相知相識。(推薦人:和聲)
周浩《大同》── 以復興文化為名的建設計畫
這是一場復興之夢,也是以復興文化為名,在大同進行的「建設」。
做為一個產煤城市,大同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,經濟發展也受到大環境影響開始停滯。於是新上任的市長耿彥波,決定以大同留下的歷史古蹟為基礎,將大同轉型為文化城市。
當建設以歷史為名,開發與歷史的對立看似消除了,但終究只是把單一的觀點強加在這個城市。這樣創造出來的文化還是文化嗎?
相較於許多以開發為主題的紀錄片,這部紀錄片難能可貴之處在於,能夠貼身記錄整個政策的執行過程和官員的心路歷程。因此不只是呈現了單一的觀點,除了支持與反對方的群眾,也帶入了官員的視角,讓這些官員不再只是一個神君,或是擾民的官員,他們也是體制之下的一個小螺絲釘。(推薦人:張國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