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以開發為主題的紀錄片,是以被開發者為主角,記錄整個開發進行的過程,通常也帶有關懷弱勢與批判開發的觀點,《大同》則是以市長為主角,將推動這項計畫的歷程與轉折,還有它對這項計畫的想法記錄下來,能夠更客觀、完整記錄,並且涵蓋了支持與反對開發,政策規劃者、執行者與群眾的觀點。
文 / 張國軒
在第52屆金馬獎,《大同》擊敗了另一部得獎呼聲也很高的紀錄片《灣生回家》拿下最佳紀錄片獎,許多人對於灣生回家未能得獎感到可惜。對於《大同》的討論,也大多是以《從瑞典拆遷看中國「拆遷市長」》(註1) 這篇文章以瑞典的經驗,反觀中國近年來的開發政策的論點為基礎,聚焦於政府是否應該有如此大的權力執行政策、對於財產權的侵害和比較不同國家執行都市計畫的差異。
但相較於《灣生回家》,以灣生(註2) 對台灣的感情與回憶為主,《大同》難能可貴之處,不僅是探討開發,而且也「儘可能真實而近距離地捕捉一位中國市長的日常。」(註3)
以市長為主角的第一線紀錄
許多以開發為主題的紀錄片,是以被開發者為主角,紀錄整個開發進行的過程,通常也帶有關懷弱勢與批判開發的觀點,《大同》則是以市長為主角,將推動這項計畫的歷程與轉折,還有它對這項計畫的想法紀錄下來,能夠更客觀、完整記錄,並且涵蓋了支持與反對開發,政策規劃者、執行者與群眾的觀點。因著對導演的信任,讓市長本人到最後也感覺不到攝影機的存在了。除了市長本人,也記錄了耿彥波手下的基層公務員,如何在第一線執行工作、面對拆遷戶,以及限時完成工作的壓力。
當然,市民的觀點並沒有因此而模糊。大多數的紀錄片通常也只是以一方的觀點為主,但這部片卻能夠完整的呈現支持與反對方的觀點。雖然因為導演近距離記錄市長,而讓部分市民抱持戒心,但是最後還是紀錄了反對政策的迫遷戶的觀點。對於支持政策的市民,也不像多數同類型的紀錄片一樣,只是簡單歸類為單純呼應政策的人,或是既得利益者,讓他們一樣能夠抒發自己的看法。讓這部紀錄片能夠以一種更客觀的角度紀錄這個計劃。
在許多探討開發的作品中,文化保存經常被認為與開發對立。但在這個以復興文化為名的開發中,建設的目的就是要發揚過去的歷史,並作為城市的主軸。於是,在這部作品裡,這兩者的關係不再只是非此即彼,而是以一種詭異的方式共存。
這部紀錄片記錄的是在中國近年來建設浪潮下,看似與眾不同、以歷史與文化為主軸進行的開發。由於大同市過去以煤業為主要產業,多年來進行開採,讓環境汙染日益加重,再加上受到2008年經濟蕭條影響進入瓶頸,成長開始停滯,於是,新上任的大同市長耿彥波便制定新的發展計畫:將大同過去的歷史古蹟修復,並以此為基礎,打造為文化古城,作為下一階段的發展主軸。
大同市並不是特例,新建古城在中國並不少見。許多古蹟的年份動輒數百年,本來就不易維護。文化大革命期間,又有不少古蹟因此受損,自然有進行修復工程的必要。另外,也有不少古蹟因為興建大型公共工程而受損因此需要修復,或是遷到新地點重建、保存。
三峽大壩興建的過程中,許多舊城因為劃入蓄水區,除了居民被遷移至新建的城鎮安置外,不少古蹟也沒入水中,只有部分古蹟是搬至新地點重建。大昌古鎮,則是三峽地區唯一完整保存的古城,在拆除整個古鎮的舊建物後搬至新地點,按原樣重建。但原本的建築,也以和其他重建的古城一樣的方式進行重建。原本居住的居民被移走,修復的新城內部則是以商店為主,販賣旅遊用品。歷史古城原有的文化與居民生活的氣息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迎合觀光需求的樣板。
「拆真建假」:現代的特休斯之船
至今,在官方的宣傳裡,只有一面倒的歌頌三峽大壩的宏偉壯觀,以及在工程上的成就。而對工程本身的質疑,環境、生態造成破壞的疑慮,全都被壓過了。被迫遷徙的居民,還有因此消失的歷史文化,則只剩下那些新建的「古城」。
除了因為配合觀光需求,不顧每個古城特有的歷史脈絡與特色,而以相近的樣式進行重建外,在修復的過程中,不時有「拆真建假」的爭議——某些舊有的組件,為了方便管理或保存,而被以全新、現代製造的組件代替,或是在興建的過程中,以和建物本身的年份並不協調的現代工法進行興建。在這樣的修復方式下,不斷上演著現代的特休斯之船。(註4)
這類龐大的計畫能夠推行,除了有國家機器作為後盾,並且打著發展的大旗打動嚮往繁榮的民心,壓倒質疑的聲浪,某種程度也反映了在中國目前的社會環境下,許多人即便對於目前的環境與政策並不滿意,但因為不對現存的制度抱有期待,於是把希望寄託在那些有為的領導者們,期望他們帶領整個社會找到新的方向,只是光鮮亮麗的成果是建立在對基層民眾的剝削,但每當泡沫滅時,也是由同一群人承受代價。《大同》紀錄的其實不只是一個開發政策,而是「具備中國特色的開明專治民主」。
注:
- 《從瑞典拆遷看中國「拆遷市長」》
- 灣生,指日治時期(1895年-1945年)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,二次大戰後,因為國民政府規定除了技術人員、教師、醫師等必要留用之人其餘皆須返回日本,因此被迫離開台灣到日本居住。因為日本戰後經濟蕭條,還要面對歧視與差別待遇,因此難以融入日本社會。
- 出自導演周浩文章《一位中國市長的日常》
- 特休斯之船:是一個著名的哲學難題,大意是特修斯船經過一段時間後開始損壞,只要有零件出現損壞,就馬上用全新的零件替換。最後,這艘船的所有零件都替換過一遍了,那麼,這艘船還是特修斯船嗎?另一個延伸的問題則是,如果用取下的舊零件拼成另一艘船,那麼哪一艘才是特休斯之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