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疇在引言時拿出了兩個蘋果和一把刀,以順著蒂頭往下切,和由果肉中心橫切而過,兩種切蘋果的方式為喻,也如同「倒立看世界」這樣,在世界變化越來越快、科技日新又新的未來,希望今晚「來講火星話」的自己能給聽眾們「開開腦洞」,讓大家從此看世界的方式有所不同。
文 / 惠宇
新政府換屆就職的第二天,貌似實驗室與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團隊,聯合邀請知名作家范疇、輔大法研所陸生胡冰,以及臺大政研所邱丞正,對談兩岸關係與臺灣未來,並以青年學子的觀點,挑戰范疇書中的看法。題為「從海峽到海洋,兩岸還能維持現狀嗎?」的對談活動,針對范疇在書中對兩岸問題的觀點,以「兩岸關係」、「轉型正義」、「中國民主化」三個子題串連,跳離傳統聽講模式,由講者對談分享和台下觀眾互動討論組成,毫不保留地交流想法。
如果換個方式切蘋果,會看見什麼不一樣的天地?
范疇在引言時拿出了兩個蘋果和一把刀,以順著蒂頭往下切,和由果肉中心橫切而過,兩種切蘋果的方式為喻,也如同「倒立看世界」這樣,在世界變化越來越快、科技日新又新的未來,希望今晚「來講火星話」的自己能給聽眾們「開開腦洞」,讓大家從此看世界的方式有所不同。
他舉出當天下午對前AIT處長卜睿哲先生的提問給觀眾思考:如果明天中國找美國簽署「臺灣永久中性化協議」(註1),或是如果明天臺灣宣布要將英文名字由「Republic of China」改成漢語拼音版本的「ZhongHuaMingGuo」(註2),美國將如何回應?范疇認為,現在臺灣無人承認主權、國際空間受阻的尷尬情況就像電影《阿凡達》中「漂浮在空中的島」那樣。
因此,若能簽訂「中性化(Neutralization)」協議,對臺灣現狀也有好處。(註3)此處中性化與「中立化(Neutrality)」意涵不同,國際上承認的主權國家,才能夠宣告自己「中立化」。「中性化」的概念源自1917年荷比盧三國簽署的中性化協議,此類國家在和平時期也能夠維持這種「漂浮在空中的島」的狀態。
對中性化的倡議,胡冰在之後的對談中也補充了另個有趣的說法,不僅是臺灣中性化,還連帶琉球、香港、關島等聯合起來成為「島鏈聯邦和平共和國」,作為中美緩衝區。但他認為「中性化」的可行性還要再討論,因為中國會對臺灣問題國際化有所顧慮。邱丞正則說,不論是哪個方案都跟臺灣沒什麼關係,都需要其他大國都談好後才可能做,因此必須要先討論的問題或許是「中立化後美國經濟可以維繫嗎?」還有「中國對內統治正當性」的問題。
「沒臺灣什麼事」的兩岸關係
在切入第一個主題前,主持人做了現場民調,調查大家是否認同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上的兩岸論述,現場約有一半的人認同,個位數不贊成。
對於「兩岸關係是否能維持現狀?」這個議題,胡冰和邱丞正認為,應該要先定義「現狀」是什麼,才能夠回應。邱丞正則進一步指出,「現狀」非常脆弱易破,但如果假定美、中沒有像換總統這樣的大改變,那這個「現狀」至少能夠維持半年。胡冰在這之後打趣地補充,「因此臺灣人絕對要支持希拉蕊當選」,引來全場笑聲。
范疇則提到,兩岸關係短期內其實「沒有我們臺灣人什麼事」。臺灣社會一再以「剪刀石頭布式」短視且二分地看法將兩岸關係窄化為統獨問題,無法看見以圍棋式,「局」為考量的國際社會。縱然是過去以李登輝時代以博弈論觀點為基底的「十八套劇本」來看兩岸,也無法應對中國幾千年來玩的「統戰」、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戰略與戰術。
因此,他稱這是「我用過最難聽的字眼」,認為臺灣其實是在「自說(自己講就好了)」、「自憐(稱呼自己是亞細亞的孤兒)」、以及「自戀」。事實上放在國際脈絡中,臺灣是中美棋局中一顆很重要的棋子,雙方都不會輕易放手,習近平也不會立刻統一臺灣,真正大的變數會是南海、美國總統選舉、還有TTIP等,兩岸關係已經不是三十年前談的那種統一,而是更大的「局」。
中國經濟的「八個茶壺五個蓋」
在這輪觀眾的提問發言中,有人問及講者對於「臺灣會提前被大陸統一」這個說法的看法;還有人提問菲律賓選出親中總統對於亞太平衡的影響。針對菲律賓問題,邱丞正認為菲律賓固然是區域不穩定因素,但因為中央對地方的控管力不高,即使變天對於南海、亞太地區也無太大影響,臺灣反而應更關心臺商很多,但根基仍不夠穩固的越南。
范疇則以自己長居中國的經驗回應,從胡錦濤時代在執行上就已經把臺灣當成中國的一部份,包括近期卡式臺胞證的政策,若沒有任何意外,十年、二十年後,兩岸就是真實的「血肉相連」了。而「形勢比人強」,對中國來說現階段最重要的主要是經濟問題,若是今年八月北戴河會議、明年十九大經濟撐得過去,習近平的政權就沒有問題。臺灣最應該避免的是把自己變成中國犧牲名單的第一位。
貌似實驗室曾訪問過的陸生邵磊補充提到,若中國搞不定經濟將矛盾轉移對外、激發民族主義,對兩岸和國際關係都無好處,對臺商也有會很大影響。
范疇則認為,中國的經濟像是「八個茶壺五個蓋」,不能單純用西方經濟學視角的「崩潰」來形容和預測,掌握大部分經濟資源的中國政府,對其資源的調度和控制是沒有問題的。當前真正關鍵的是「貨幣」,「人民幣決定中國經濟,中國經濟決定中國政治」。而中國現今以「茶壺蓋移來移去」的方式暫時撐著,若四大銀行帳外的帳如實反應到帳內,必會撐不下去。
對臺灣來說,則須要注意目前對人民幣曝險率很高的問題,若是中國經濟進入不穩定,甚至垮台式的情況,臺灣將會是第一個被嚴重影響的地方。
邱丞正接續范疇的看法,認為處於「缺血期」的中國現在是將血液主力補足到受僱員工較多的部門,而因應各項勞動保障出台、企業人事成本提高,許多企業外移,中國面臨的問題是要如何將製造業轉向非勞力密集、附加價值高的產業。如果金融系統出了問題,下一個便是製造業,製造業的問題才是中國的硬傷。
胡冰則對經濟持較懷疑的看法,他認為「中國經濟崩潰」的論調所在多有,年年在書名上改個年份就可出書,但這些預測是否是以片面的情形來類推至全中國也值得質疑。不過,對於臺灣可能是中國經濟不穩定的第一受害者,他笑稱,那大家就一起「集氣」別讓中國經濟不穩吧,引來現場觀眾的笑聲。
當我們在談轉型正義時,我們想談什麼?
活動的第二個子題是「轉型正義」,簡要來說,是一種處理過去歷史的態度,其主要內涵是「處置加害者」、「保護受害者」和「保存歷史及對體制的反思」。臺灣目前僅有補償受害者這部分。現場民調中,大家對於「是否同意蔡英文優先處理轉型正義」這個問題,有一半同意,另一半則否。對此現場觀眾也有熱烈的討論。
現場不同意的一方中,有人認為轉型正義「像是『文革』那樣奪權式的政治清洗」,也有人引用前行政院長張善政的說法,質疑「轉型正義能創造多少GDP」,已經轉型過了的臺灣又要轉到哪裡去呢?若明明想賺錢的臺灣一直執著在「權力」和「正義」的爭辯,是不是放錯重點了?
而現場支持的一方則指出,轉型正義的意涵並不在於清算,反而是療傷,特別是在乘載很多歷史記憶的臺灣,因誤會和猜忌造成很多撕裂,轉型正義反而能讓大家把話說清楚,解開傷痕誤會一起往前走。另一位觀眾也補充,公布檔案、理解過去才能在未來避免同樣的情況發生。她也提到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我們彼此對轉型正義、經濟這些詞彙的想像是什麼?而追求好的經濟數據、很多錢之後就真的快樂了嗎?這番話也獲得全場掌聲。
另外,現場也有人提到賺錢跟轉型正義其實並不衝突。有人質疑,把轉型正義和清算綁在一起討論,會將想像限縮在既定框架中。也有人引用紐約時報文革專題中聶元梓等人「我們都是被利用的一代人」的說法,認為臺灣的轉型正義只要找一個人來負責,讓蔣介石從神壇上走下來就好。
一位自稱「台中陳柏霖」的觀眾則認為,轉型正義可以讓我們把過去沒有用的組織消除,恢復健康的制度;也像是國外案例那樣彼此坦誠相見將過去說清楚,獲得彼此的諒解,不是把蔣介石一個人拿出來就可以解決的。而一位洞見的作者則指出,當我們談到「正義」時,就有辨別對與錯的問題,如此一來,牽涉到「權力」和「詮釋權」的轉型正義,是否該由政府來做也值得商榷。
轉型正義:我們想要如何面對過去和未來?
在書中認為臺灣應該「放下歷史、放眼未來」的范疇認為,一方面,比起國際上已有明確定義與做法,臺灣在轉型正義問題上還處在較原始的階段。另一方面,「臺灣把自己看的太大了」,只有2300萬人口、36000平方公里的小地方,沒有辦法什麼都做。執政者不必要地心懷大國意識,卻沒有認真面對內部公務體系病態膨脹的問題,「吃皇糧的人太多」。
他覺得應該要優先催促政府相關單位公開各項檔案,讓專業的歷史學者去研究,沒有必要全民都搭進去。范疇也提到,在談論轉型正義時,到底我們討論的是「Transitional Justice」還是「Justice in Transition」?這個「Justice」是更偏向「司法」面向,有正當程序的司法體系(Justice System),還是更偏向「正義」面要分清是非黑白的很值得深思。
邱丞正認為,轉型正義其實也是「國家正常化」的一部份,是國家從一個需要被矯正的狀態轉到正常運作。他以西班牙、南非為例說明,轉型正義有很多的做法,未必一定要像德國一樣徹底,關鍵是要讓國內社會理清對過去的看法,然後一起走下去。他也特別提到臺灣可借鏡愛沙尼亞,90年代脫離蘇聯後他們建立了一套堪用的政治制度,讓各種聲音可以平等競爭,現在經濟上也表現得很好。
拉回臺灣,邱丞正認為要思考的是「如何讓臺灣變成一個順暢運作的國家?」這包括思考政府機關是否有冗員、膨脹的組織;選出來的民意代表是否真的有代表我們的意見;還有討論轉型正義要不要公布檔案、如何審判和追溯等。他個人認為,像政黨制度改革和政黨法就可以先推動。
最重要的還是,「我們大家要以什麼樣的面貌一起走下去?」即使是採用張善政對轉型正義的說法,「我們都同意以GDP為目標一起走下去嗎?」是故,他認為這不是由政府來做,而是深入滲透到各階層的工程,「我們如何從個人層面去做轉型正義?」
另一方面,對於討論時許多人提到「文革」和「六四」,胡冰特別指出,即使可能有某些相似狀況,但從事件根本原因到嚴重程度,不論是拿轉型正義跟文革類比,或是以太陽花相比六四,都不可同日而語,臺灣人也不能消費別人的悲痛來達到自己的訴求。
胡冰也提到,臺灣的歷史不只有四百年,要做轉型正義得先從更早來到臺灣的原住民做起,另一方面,要不要照民進黨版本做轉型正義是值得討論的,如果覺得真正的臺灣人應該要尊重自己土地和先民,那不只是不稱「閩南語」為「臺語」,還要跟原住民站在一起推動轉型正義。
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民主化?
講座最後一個子題是關於中國民主化,有趣的是,這次現場民調中,對於中國是否會走向民主化,並沒有很多人舉手作答,反而紛紛問起「中國民主化」的定義。
對於民主化的議題,范疇認為「民主」可以是「人民作主」也能是「為人民做主」。那中國民主化對臺灣是利是弊呢?若將民主理解為「一人一票」並套用在中國,他開玩笑稱,「他一公投就打臺灣了當然是弊啊」,也讓全場笑了起來。
另一方面,范疇延續他在書中的看法,認為中國應該要以黨內民主的方式,選出最高領導人,並且進一步開放縣級以下行政單位都開放一人一票的選舉,也應該要將「一黨專政」的概念提高到憲法層級,並讓去年成立的國安會入憲。如此一來,不只習近平將成為「秦始皇以降第一人」,也有益於長期的統治,爭取改革中國所需至少二十年的時間。他也以新加坡一黨主政的經驗,指出長期最大受益者必然是共產黨本身,至於短期的混亂,他笑稱可以「請臺灣搞地方選舉的人才去啊」。
現場有觀眾建議,中國民主化這個議題應該要問得更精確一點,討論中國以後的政治制度會接近中央集權還是地方分權、是接近聯邦制還是邦聯制。范疇則回應,他個人贊成中國走向一黨主政的邦聯制,也認為臺灣應該走向邦聯制。
尾聲:天天都做自由人
活動接近尾聲,范疇簡短總結,不論是兩岸關係或是世界的未來,都沒臺灣什麼事,他同意前面討論中邱丞正的看法,認為對臺灣最好的保護就是每個人都要做從個人出發的轉型正義,這才是最令北京害怕、「吃了會拉肚子的」。
胡冰則先就兩岸關係做出回應,認為蔡英文明確提到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,是值得肯定「能給她及格分」的。他認為,臺灣是相對完整的公民社會,以馬基維利的說法,「想滅一個君主國很容易,想滅一個共和國是很難的」,對中國而言,統一臺灣後的治理才是大難題。胡冰贊成范疇所說民主中共產黨仍能長期執政,並強調「存在即有道理」,不要將共產黨格式化、片面化,這樣才能對中國更客觀、全面的認識。
邱丞正則表示,近期兩岸關係不會有太大變化,至於中國民主化就幫他祈禱集氣吧!對於轉型正義,他分享過去曾是納粹軍人的集中營解說員,以講述過去歷史的方式「做他自己的轉型正義」的故事指出,我們最該問和實踐的是——「我們每個人有沒有做自己的轉型正義?」、「是否有接受別人不同意見的雅量?」,以及「是否有足夠的雅量面對自己的歷史?」有了這些之後,也要幫助身邊人一起成為一個「獨立的自由人」。如此一來,即使中國打過來又何妨?他們絕無能力治理一個全部都是獨立自由人的社會。
他最後引用臺大經濟系樊家忠老師的說法作結,認為臺灣人是絕對不會放棄「一人一票選總統的爽度」,因此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是,在自己之外,也幫助身邊的人、甚至與自己有對立意識型態的人,都變成「自由人」,讓「四年一次當個自由人的爽度」,擴延成「四年都是自由人」。
「不放棄討論臺灣的未來,就是我們最大的共識」,這是貌似實驗室及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團隊策劃專題的初衷。對於講座中討論的三大主題,不論是兩岸關係何去何從、轉型正義該如何推動、中國民主化對臺灣的影響,笑聲不斷、腦洞大開又言之有物的一晚過後,我們邀請你和身邊的朋友們,一起繼續創意思考,也努力從自己開始,讓大家都成為「獨立的自由人」!
註
- Agreement on the Permanent Neutralized status of Taiwan
- 依照現行中華民國法規,不需要經過修憲即可更改英文國號。
- 詳情請見范疇《與習近平聊聊臺灣和中國》一書,書中認為中美簽署《臺灣永久中性化協議》可讓臺灣因素排除在中美戰略競爭之外,美國本來就有承認一個中國原則,臺灣固然不會挑戰此想法,中國可避免美國在臺海進一步的軍事部署、世界上可以避開另一個一觸即發的戰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