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個被你想出來的創意,95%的人都想過。
貌似實驗室是屬於內容職人的創意平台。以知識轉譯、內容洞察與社群行銷為核心,為新媒體的多樣嘗試找出觀點。我們期望透過短評、人物報導與對談活動,磨出一把拆解內容製作的刀,銳利、精準的指出新視角,成為更多人能夠得心應手的思考工具。
為什麼要叫貌似?
貌似,就是表面上看起來是怎麼樣。因為習慣「貌似」的度量方法,人們有時不自覺地把表面上看起來的那回事,加以套用在對現實的理解上,所以會說「支那人就是怎樣」、「強國人不意外」等帶有挑臖意味的話。由於主流新聞媒體大量產出以偏概全的印象,不只阻礙臺灣人對這群陸生的理解方式,也一併拒絕了深入思考台灣與中國在當前的交流,以及如何想像未來的可能性。
貌似,也是源於一位首屆陸生朋友的玩笑話,我問她是不是覺得自己像被實驗的白老鼠。她回:「不,我們是死老鼠~」,於是想把「死老鼠」轉化成諧音,作為這個自發性、實驗性的採訪計畫所欲突破的偏見或其它侷限的目標,以及回應當前因為偏見而僵化的議題討論方式,我們將如何與這群說著類似語言,有著熟悉面孔的人們和平共處。
貌似實驗室源自對於日常生活中談及中國,只剩下統 / 獨、親中 / 反中或競爭力的不滿,於是匯聚來自不同領域的青年夥伴,在2015年──首屆陸生畢業的這一年,發起採訪計畫專訪二十幾位陸生,透過還原陸生在臺四年的尷尬處境與身分焦慮,持續拋出好問題,為當前被窄化、忽略的兩岸視野刺激新的思考方向。
除了人物專訪,也有許多實驗性的內容策展。像是與TIDF影展合作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專題,與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合作的《TAI WAN下一步?》專題,以及分析中國自媒體的系列討論會「原來知識可以這麼玩!—— 有趣、有料、新包裝,知性節目實驗室」。我們將持續扮演「搭橋者」,帶動更多以臺灣視角回應中國議題的討論。
[…] 我們能不能透過認識這群在台灣待了四年的陸生,他們對文化的觀察、持續學習、反省和種種生活上的感受,去看見一個自己過去尚未嘗試的理解取向呢? (Vanessa Lai, 貌似實驗室-為甚麼要認識陸生) […]
貌似,也是源於一位首屆陸生朋友的玩笑話,我問她是不是覺得自己像被實驗的白老鼠。她回:「不,我們是死老鼠~」,於是想把「死老鼠」轉化成諧音,作為這個自發性、實驗性的採訪計畫所欲突破的偏見或其它侷限的目標,以及回應當前因為偏見而僵化的議題討論方式,我們將如何與這群說著類似語言,有著熟悉面孔的人們和平共處。